本網站專注于收集中山入戶戶口咨訊,免費幫助網民解讀中山戶籍政策。并非政府職能部門,請勿混淆
。如權利人發現存在侵權,請及時與本站聯系,請勿抄襲,以及照搬,否則必追究!
中山入戶網聯系人:何老師手機號碼:18923309557
傳真號碼:88928848
地址:中山市西區彩虹大道11號美銀國際大廈11號1幢704卡
廣東省推動義務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行動方案
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粵府〔2017〕48號)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意見》(粵府辦〔2017〕67號),加快推進我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實施學位擴容行動,保障充足學位供給
(一)編制中小學校建設規劃。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城鎮小學、初中學校千人學位數分別不低于80座、40座的標準,測算學位需求,科學編制未來5年中小學校建設專項規劃,經地級以上市政府審定后報省教育廳備案。對納入各地發展規劃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項目,享受當地重點項目支持政策。(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排名第一位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解決中小學教育用地問題。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和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動態分析并科學測算區城內教育設施用地的供需狀況,足額預留城鎮新建中小學建設用地。
將“三舊”改造土地、新增用地、盤活的存量土地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節余的指標優先用于解決學校建設用地,將學校周邊長期閑置或待開發土地,優先規劃為學校增容預留用地,將規劃預留的中小學校建設用地限期納入教育用地管理范圍進行儲備管理。
將符合校園安全防范標準作為中小學校建設用地的前期規劃建設要求。對納入規劃建設的中小學校及時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線。開辟綠色通道,加快完善相關用地手續,所需用地指標在年度計劃指標中優先安排,中山戶口代辦公司了解依法做好學校用地確權登記,逐步解決學校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省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教育廳)
(三)加快推進規劃學校建設。以城鎮住宅小區、城市發展新區等學位緊缺地區為重點,新建、改擴建一批義務教育學校,確保滿足適齡兒童和少年學位需求。中山市人才入戶代辦公司了解到根據專項規劃制定分年度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建立工作臺賬,落實責任分工。優化征地報批手續,對列入年度建設計劃的中小學建設項目要開辟綠色通道,實行聯審或“一站式”審批。
嚴格執行中小學相關設計規范和建設標準,確保新建和改擴建的中小學校生均用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生均運動面積等各項指標達到標準化學校要求,配齊配足教學及輔助用房。(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教育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
(四)全面實施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貫徹落實《廣東省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專項規劃(2016-2020)》要求,建立消除大班額工作臺賬,在保證零增量的基礎上,對已有大班額學校實行銷號管理。
建立目標完成情況全程跟蹤制度和工作倒逼機制,強化督導檢查。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逐步解決“大校額”問題。(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編辦)
二、實施鄉村教育提升行動,夯實學校辦學基礎
(五)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制定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以縣為單位做好農村學校的布局規劃,大力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底部攻堅,保障小規模學校的信息化、音體美設施設備和教學儀器、圖書配備,設置必要的功能教室,力爭2019年秋季開學前辦學條件達到省定標準。
推進清遠、韶關、河源、梅州市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城鄉學?!笆掷帧睂谥гP系,廣泛開展對口幫扶活動,努力實現每一所鄉村學校都有城區學校對口幫扶,切實做到真幫實扶。(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編辦)
(六)全面改善學?;巨k學條件。加強粵東西北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補齊教育發展短板,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躍進。繼續推進“全面改薄”工作,重點督查“20項底線”要求和項目總規劃任務完成情況,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校舍建設和設施設備采購任務。
推進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資源室。全面啟動實施世界銀行貸款廣東省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試點項目。提升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為重點,深入推進教育主干網的升級換代優化和各級各類學校帶寬提速擴容。
代辦中山戶口了解到深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班班通”,擴大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覆蓋面。(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信息中心)
三、實施公平保障行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七)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機制。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安排隨遷子女就學,公辦學校學位不足的,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隨遷子女到普惠性民辦學校就讀,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特大城市和隨遷子女特別集中的地方,要根據實際制定出臺隨遷子女入學的實施意見或具體辦法。到2020年,各地均按照國家“兩為主、兩納入”的要求完成相關工作。(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編辦)
(八)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全面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提高鞏固水平,解決實名登記的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就學問題,優先采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方式,就近安排能接受普通教育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加大對殘疾學生資助力度。
大力推進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按照省編制標準為特殊教育學校、特教班配齊配足教職工,為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配備專兼職資源教師。加強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工作。大力推進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民政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殘聯)
四、實施管理創新行動,增加優質資源供給共享
(九)推行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積極探索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等多種辦學模式,以小學、初中為主體,組建橫向連通和縱向貫通的學區與集團。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原則,將轄區內相同或不同學段的學校組建成學區,促進學區學校間優勢互補;以優質品牌學校為龍頭組建辦學集團,帶動區域內薄弱學校和新建學校共同發展。
充分發揮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優勢和優質品牌學校示范輻射作用,增強薄弱學校造血機能,形成合作共建機制,實現以強帶弱,整體提升辦學質量,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各地要將區域內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納入學區或集團化辦學管理。(省教育廳)
(十)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教基〔2017〕293號)要求,省教育廳要指導縣級教育部門開展達標評估認定,督促學校規范辦學、科學管理。
按照《廣東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指引》,積極創建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制定出臺《廣東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督導評估實施辦法(試行)》及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現代化學校督導評估。(省教育廳)
(十一)規范學校辦學管理行為。深化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統籌設計小學入學、小升初招生辦法,破解影響入學機會公平的體制機制難題,統籌解決好校際差距、“擇校熱”等問題。嚴格執行教育部“十項嚴禁”紀律要求和我省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相關規定,嚴禁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組織入學考試、嚴禁辦重點校、嚴禁編重點班、嚴禁違規補課、嚴禁違規收費、嚴禁下達升學指標。
依法規范民辦學校的招生行為,嚴格查處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方式選擇學生的行為。堅決治理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行為,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問題。(省教育廳)
(十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完善覆蓋全省、多級分布、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數字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加強與出版機構合作,引進立體化數字教材,整合、梳理全省優質數字資源,形成體系完善的中小學課程配套的基礎性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和完善“粵教翔云”教育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依托“粵教翔云”平臺實現全省互通共享,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加大珠三角地區對口幫扶粵東西北地區教育幫扶力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省教育廳)
五、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十三)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建立以校為本、區域聯動的教研制度,搭建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交流平臺,實現優勢互補。全面加強義務教育教研、科研機構及隊伍建設,促進教學與教研、科研“一體兩翼”良性互動。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統籌推進“互聯網+教研”,推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學科組教研制度、年級組集體備課以及教師之間互相聽課、評課制度,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教學活動,推廣教研科研成果,重視校本課程開發,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省教育廳)
(十四)推進信息化環境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制定廣東省中小學“互聯網+教學”范式與模式應用指南和廣東省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指南。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實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變軌超車工程,部署實施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試驗區、課程改革試驗區建設,建設一批教育信息化強市、強縣。選擇在條件成熟的縣(市、區)開展“愛種子”教學改革試點,探索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互動探究、主題拓展的新型教學模式,組織名校、名師開發體系化的課程教學資源,開展基于伴隨式數據收集的課堂教學監測與發展性評價,以點帶面整體性推進區域教學改革。
在珠三角地區部署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改革試驗區,構建基礎型、拓展型、創新型和開放型課程體系,依托信息化實現優質課程共享、輻射全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終身發展的需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深入實施開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示范“種子計劃”,重點推進信息化中心學校(種子學校)建設,培育和推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創新示范項目(種子項目)。建立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機制,充分利用監測結果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省教育廳)
(十五)推進學??荚囌猩贫雀母?。建立健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改進學生評價方式,改革招生錄取模式,加強考試招生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學校自主招生,嚴格控制加分項目及分值,做好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
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J?,以及公平科學、規范有序、監督有力的管理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維護教育公平。(省教育廳)
六、實施強師興教行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十六)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強教師隊伍黨的建設,建立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切實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教師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加強師德教育和宣傳,完善優秀教師表彰激勵機制。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嚴肅懲處師德違規行為,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省教育廳)
(十七)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與我省教育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教職員編制標準。鄉村中小學教職員編制按照城市標準統一核定,其中村小學、教學點編制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盤活事業編制存量,優化編制結構,在事業編制總量內,適當向教師隊伍傾斜,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
按照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的原則,加大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教師職稱制度、教師資格和定期注冊制度等改革,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積極探索中小學校長職級制和教師退出機制。深入推進縣城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省編辦)
(十八)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實際收入水平,確??h域內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進一步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切實提升農村學校教師待遇水平。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教職工權益,建立健全政府、學校、個人合理分擔的民辦學校教職工社會保障機制,鼓勵民辦學校為教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機制。(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十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新師范”建設,提高師范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匹配度,創建教師教育改革示范區。實施粵東西北中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落實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為農村學校重點補充心理、體育、藝術、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教師。
建立完善教師對口幫扶機制,推行學區(鄉鎮)內走教制度。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建設,有效整合教師培訓、教研、科研、電教等資源,建設市縣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提高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精準度。(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編辦)
七、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強化督導評估檢查
(二十)健全財政保障機制。切實完善財政投入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逐步提高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和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補助標準。依法落實國家和省規定的稅費優惠政策。落實以校為單位的部門預算編制制度,強化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管理,嚴禁擠占、挪用、虛列、套取補助經費。(省財政廳、教育廳、省稅務局)
(二十一)強化督導評估。建立完善義務教育督導評估機制,將學區、教育集團作為義務教育各類督導評估的基本評價單元。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辦法的通知》(粵府辦〔2018〕4號)要求,統籌將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督導評估、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達標評估、消除大班額等納入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評價實施細則,明確具體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分方式,實施分類評價,督促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履行教育職責。(省教育廳)
來源:廣東省教育廳